像苏味道这样有才学,善敷奏,多识台阁故事,又有较高威信的人,留在中枢机构并没有什么坏处。至于像杨再思这样“能得人主微旨”的人在当时的中枢机构中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〔虚心纳谏〕武则天广集人才,赏善罚恶,用贤不疑,确实表现得极为突出。不仅如此,她还能虚心纳谏,充分发挥诸贤的集体智慧。
在《臣轨》一书中,武则天就提出,臣子应外扬君之善,内匡君之恶。
所谓“匡君之恶”,就是要群僚犯颜进谏,纠正她的过错。改朝换代之初,武则天继续使用酷吏,万机独断,似乎不能纳谏。史载,天授二年正月,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以酷吏纵横,上疏进谏: “今告事纷纭,虚多实少,恐有凶慝阴谋离间陛下君臣。古者狱成,公卿参听,王必三宥,然后行刑。比日狱官单车奉使,推鞫既定,法家依断,不令重推;或临时专决,不复闻奏。如此,则权由臣下,非审慎之法,傥有冤滥,何由可知!况以九品之官专命推覆,操杀生之柄,窃人主之威,国之利器,轻以假人,恐为社稷之祸”。结果武则天不听。
但是,这并不是由于武则天拒谏饰非,而是由于李嗣真所谏,脱离了当时实际。当时武周政权刚刚建立,人心未定,潜在的反对派仍有相当的实力,需要继续用酷吏来防乱制乱,稳定局势。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杜告密之门,断酷吏之手,显然是不合适的。因此武则天不听是必然的。待政局逐渐稳定之后,当右补阙朱敬则、侍御史周矩等人进谏,要求诛杀酷吏,缓刑省法时,武则天不仅听从,而且给予奖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