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表示对儿子的关照,阎书堂还挖空心思地想出一个“洋点子”,要给儿子起一个“雅号”。
他想,读书人嘛,没有雅号怎么能行?于是,他就到镇上买了一斤点心,找到塾师,然后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。
老塾师答应了,但声明现时起不出合适的名字,得经过沉思熟虑才行,意思是得等几天才行。
阎书堂乐不可支,便千恩万谢地走了。
过了两天,阎书堂便有些迫不及待地去拜访塾师,问他给自己儿子的名字起得怎么样了?可是,老塾师说这是大事,得慢慢来。阎书堂点点头便走了。
又过去了两天,阎书堂坐卧不宁,仿佛儿子的名字铸就了自己下半辈子的命运一般。于是,他又来拜访老塾师,此次老塾师说:“叫锡山吧!”
阎书堂忙问缘故?老塾师振振有词地说:“按照阎家的族谱排列,万喜子属于‘锡’字辈,所以名字就得在‘锡’字上做文章。古代的杨载写过一首赠惠山长老的诗,诗中有两句‘道山卓锡问名山,路绝岩头未面攀’。锡山二字,就是从这诗的前一句截取的。”